一位網友問道:"念經迴向到底有沒有用?"

於是四月認為要先從迴向的原始概念是甚麼,再來談現代人對迴向的誤解。以及談談迴向到底能帶來甚麼。

迴向是大乘佛教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之一,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當中提到普賢十大願:

一、禮敬諸佛。二、稱讚如來。
三、廣修供養。四、懺悔業障。
五、隨喜功德。六、請轉法輪。
七、請佛住世。八、常隨佛學。
九、恒順眾生。十、普皆回向。

第十願的普皆迴向,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迴向。也就是說:"我所做的事情,如有任何的善根,都迴向給一切眾生。"

因為在菩薩道中,並不只單求自己解脫。而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。因此才有地藏菩薩的: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你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一切的眾生,這是菩薩道的核心思想。

但也因為不是為了自己,把自己的功德用來祈禱一切眾生能解脫,卻又因此獲得更大的功德,成為未來成佛的種子。

因此迴向是一種修行的方式,而非許願。這點是必須被了解的。
迴向可以斷除自己的貪婪,因為你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眾生而非自己。
迴向可以斷除自己的執著,因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非自己。

有時這不免讓四月聯想到老子說過的一句話:"上善若水,水利萬物而不爭。"

但隨著時代的演變,或者宗教和民間習俗參雜,迴向的意義開始逐漸改變。人在這紅塵中打滾,難免有些欲求。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健康,希望自己能獲得財富,希望全家能夠平安等等。我們開始在完成儀式之後,用功德來祈求自己想得到的一切。

但許願,總是有時能成,有時不能成。其實任何的祈禱和術法,都是如此。因此當你迴向祈求自己的願望沒有成真時,這和迴向到底有沒有用無關。這當中牽扯到願望和實際是否落差太大?自己本身是否有達成願望的條件?自己夠不夠虔誠和專注?是否在做完之後就放下了對願望的焦慮?

最後一點尤其重要,我常用釀酒做比喻:當你把酵母和原料放在甕裡,就要放到陰涼的暗處,不要去動它。而酒,就會自然的成熟。

然而,如果因為擔心酒有沒有釀好,時常去搖動檢查,或是打開來看,這酒就會壞掉。

所以,當我們祈禱或是進行儀式之後,就放置著任其自然運作。然後回到自己的生活,把自己生活過好。那麼,願望的成功率是最高的。

更何況根據佛教的觀點,修行的功德也不是立即就會在現世中就會成熟。有時要到數世,甚至數十世之後,因果成熟才會顯現。因果為什麼用果這個字?就是像果子一樣-種子種下去之後結出的果子。

雖然迴向是一種修行的方式,但佛教並沒有人禁止為了自己的願望做迴向。也不用因為聽到因果可能成熟在數世就不做了。因為誰也不知道你累世所積的福報,會不會因為你這麼一做就成熟了。

如果佛教是你的信仰,就好好的進行下去。把這當作你生活的一部分,相信你的人生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四月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