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四月在臉書上看了一些討論佛法文章,心有所感而隨手寫了四句偈文。有網友留言希望我能解釋這四句偈的意思,我想也可以趁這機會來說明我個人的看法和心得。

偈文如下:
「不以狂禪視為禪,不以頑空當作空。若不集資淨業障,翻破經書不成佛。」

解釋:
不要把狂心未歇,就自認已經了悟禪定的說法當成是禪。
不要把偏執空性,當作是已經證悟空性。
如果不積聚成佛的資糧,消除業的障礙,而努力去實修。即便不停的翻閱經書,翻到經書都破了,也成不了佛。

未皈依的佛門白衣亂象
佛教本身有佛教的入門規矩,雖然很多人自稱佛教徒,但卻未曾皈依三寶。自己看了幾本經書,或是一些高僧大德的解釋,就自認開悟成道。或者雖有皈依師,但
未依師學,認為自己有所證悟,開始毀謗己師。甚至白衣登壇說法,廣收弟子,著書立傳,實則自誤誤人。從早期的蕭居士,到現在跳佛舞的莊師父,都是如此。

有人辯稱:「佛陀當初也未曾皈依,還不是靠著自己的領悟創了佛教!」
其實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有理,但實際上卻是我慢作祟,不願意臣服他人之下,欲另立宗派,成為一派宗主。

佛教之所以稱為佛教,是因為佛陀釋迦的教導,是釋迦成佛的領悟。既然認為傳承的教導不正確,自己的領悟方為真實。那麼該宗派不該稱為"佛教",而該稱為"你教"方是。

此外,這種說法對於釋迦牟尼是很大的誤解。因為釋尊在成佛之前,也是皈依很多當時的修行人(婆羅門仙人),苦修之後並沒有得到滿意的成果,才在菩提樹下靜坐,目睹明星開悟。修成之後,對五比丘初轉法輪,方有佛教的開始。但釋迦並沒有拿著他以前那些師父的經典妄加解釋,更沒有毀謗他以前的老師們。

如西藏噶當派創始人-阿底峽尊者曾云:如何分辨內道和外道,就是看其有無皈依。

皈依並不只是一個接受傳承的儀式,更深的涵意是願意臣服,願意放下自身的傲慢。能夠把自己看成較低的,接受較高的指導。這就是降伏內心的傲慢毒。就像水只會往低處流,而不會往高處爬。如果你把自己看得很高,自己甚麼都懂了,傳承的智慧之水又如何流入心中?

所謂的佛教徒,就是成為佛陀的學生,甚至是佛陀的孩子(佛子)。如果你已經自認為圓滿,不需要學了。那又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?

(待續)

一個未曾受洗的基督徒,又如何能自稱為基督徒?
當年耶穌成道之後,就是找施洗者約翰幫忙受洗。施洗者約翰表示耶穌已經超越一切,自己無法為耶穌進行洗禮。但耶穌仍然堅持,施洗者約翰才幫耶穌受洗。

藏密始祖蓮花生雖稱蓮花化身,一切密法了然於心。但仍然找了兩位出家眾皈依,並且接受其灌頂傳法。並沒有自稱為阿彌陀佛化身,空行虛空傳法,因此不需要皈依灌頂。

如果釋尊、耶穌和蓮師都如此,我們為何還能夠自認自己已然開悟成道,所以不需皈依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四月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